有所图而投降清廷。
起初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以为投降满清之后,可以获取荣华富贵,自身的才能依然能够在新朝廷之中得到施展,但很快他们便逐渐发现,事情与他们所想,简直南辕北辙。
清朝统治江南之后,江南之地出现了很多以“遗民”自居的士人,他们之中没有剃头的恐怕绝无仅有,但他们的政治倾向,也都是反清复明的。
投降清廷的官员之中,这样复杂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很快发现,在大明朝时,他们能提不同意见,能骂皇帝、骂大臣,而到了大清,就只能“主子圣明”,“奴才遵命”,“奴才该死”了。
之前能说的话,不能说了,能写的字不能写了,能看的书不能看了,能作的诗不能作了。
一些对清廷抱有幻想的降臣,这才反应过来,满清原来是要亡我文化,亡我思想,于是呼,立马又退隐一批。
钱谦益无疑是这一批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他在北京大半年,回来之后,思想上已经发生转变。
陈子龙来找他筹措军饷,这让他心里及高兴,又有些惶恐,他高兴的是,江南的复明势力愿意接受他这个屈膝投降之臣,他惶恐的则是,一旦与清廷作对,他今后就再也不可能安逸的生活。
钱谦益这样一个身受儒家教育之人,他有他的小心思,但同样心中也怀有一份家国情怀。
彼时,他在清廷之中不得志,辞官回乡,又有大批的门生故吏,投身到抗清的事业之中,他心中岂会没有想法。
钱谦益答应了陈子龙的要求,但两万大军所需要的银钱,却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一时间也拿不出多少银子出来。
待送走陈子龙,约定时日和暗语,再派人来取银之后,钱谦益独步走上书楼,他为士林领袖,他好古书、书画,家中现银不过,他便只能靠这些事物,来换些银钱了。
以前钱谦益是士林领袖,东林锯子,但如今东林基本烟消云散,而他昔日的好友,也多愤于他降清之事,与他决裂,他空有宝物,也难以售出。
这时他忽然想起,他有个弟子,虽然学业不精,但家中却颇有余财。
其实一般的大儒,也多会收一两个这样的弟子,毕竟东林锯子也需要养家,每当手中银钱紧缺之时,便可卖给那弟子几副随手所作的书画,他能得利,而富家弟子亦能的名,可以混迹于名士之流。
钱谦益取柳如是时,要为她盖我闻室,手中无钱,便卖了一幅书画,给了那弟子,换了五百两白银。
这时钱谦益急欲筹钱,却又再次将那弟子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