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不过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秀赖必须亲自来郡山请罪,接受幕府颁布的判物(即知行宛行状,又称“朱印状”);
二、秀赖正室千姬与嫡子鹤松至郡山为质;
三、秀赖减封改封至纪伊国,知行三十二万石,居城迁往和歌山城。
知行宛行状,指的是确认大名对某块土地拥有“知行权”的正式文书,自从太阁检地以来,知行宛行状就一直作为丰臣政权下大名手中类似的“地契”存在,是大名领地合法性的象征。
会津之战后,丰臣宗家的藏入地多被拿来奖赏有功大名,藏入地制度名存实亡。但知行决策权,即明确大名知行权的权力和知行宛行状的授予名义上仍掌握在丰臣宗家的手中,只不过由秀保代为执行。
即便郡山幕府成立,知行宛行状的授予仍是丰臣宗家做主,幕府颁发的知行宛行状只限于“御领”知行的下赐,外样大名主要还是认可被秀吉父子授予的知行宛行状。也就是说,虽然藏入地没有了,但其顶层制度仍然存在,并对幕府的合法性构成挑战。
秀保让秀赖接受幕府的知行宛行状,就意味着权力的最终交接以及大坂的彻底臣服,丰臣政权就此彻底走下历史舞台,幕府的权威和正统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至于转封纪伊国,则是让秀赖离开近畿,进一步削弱其实力和权威,而且纪伊尚有岩室、田边、新宫等军港和数个大和丰臣氏旧臣的封地,也便于对秀赖进行监控。
秀保也料想这般严苛的条件秀赖可能不会答应,但他也并未真的打算置他于死地,逼他与大坂共存亡,因此也告诉石田三成,若他不愿去和歌山城,可将家督之位让于子嗣,另选他处居住。同时给出三个选项:近江长滨城(秀吉旧领)、伏见或者京都。
石田三成别无选择,只能照此条件进城劝降。秀赖其实也知道如果继续负隅顽抗会是什么结果,加之三成和且元的全力劝说,望着尚在襁褓中的鹤松,最终接受了秀保开出的条件开城投降,并亲至秀保本阵谢罪,但他拒绝归隐,宁可迁居和歌山。
至此,“大坂之阵”结束,数天后,秀赖携家臣离开大坂前往和歌山,纪伊和歌山藩正式成立,此后丰臣宗家的称呼则多以“纪伊丰臣氏”取代,不过对秀赖的称呼仍是“右府殿下”。秀保则宣布由幕府拨款为其兴建新居城,并在不久后将千姬母子从郡山接到伏见居住,也算是对秀赖的一点安慰。但是宇喜多秀家则遭受改易并流放朝鲜郁陵岛,加贺三藩及安昙藩被废除,所有领地纳入御领。
一个月后,奉秀保之命,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