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地面754.45公里的高空,在nasa的编号为h-earth的卫星静静的漂浮在那里,来自地面的信号不断引导这颗卫星,不断让它调整位置。
这是一颗地球科学卫星,阿美莉卡发射这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监测南北极冰层和地面大气变化。
同时,也是一个配置了自主损毁系统的卫星。
在地面信号的引导下,h-earth终于调整好位置,将自己的正面,也就是带有观测镜头的那一面,对准了地球自转的另一个方向。
镜头刚对准,远处就有一个光点,从黑暗中袭来。
那是一颗新的卫星。
卫星的表面,卫星的正面,涂装着沙特阿拉伯的国旗,看起来像是沙特阿拉伯的卫星。
这时,来自地面的信号抵达,h-earth又往前凑了一点,看起来距离那颗沙特阿拉伯的卫星更近了。
就在这时,前方那颗卫星右下方突然开始喷气,而且喷气频率极高。
似乎是在调整轨道。
就在这时,h-earth又收到了来自地面的信号,那是靠近引爆的信号。
收到这个信号,h-earth内部的智慧系统激活,在0.001秒之间,信号通过卫星主机,传递到卫星的自动损毁系统。
自动损毁系统激活,在0.1秒内,将卫星内部携带的5公斤tnt引爆。
在自动损毁系统的控制下,5公斤tnt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十分均匀地传递到卫星的每一个角落,将卫星按照一开始的设定,朝着设定的方向,炸成无数的碎片。
在爆炸的冲击下,碎片如同霰弹枪喷射的弹丸一样,朝着一个方向迸发。
而这个方向,正是前方那颗卫星前进的方向。
…………
燕京西郊航天控制中心。
魏建国披着衣服,如风一般杀进控制室,刚冲进大门,他就看见前方大屏幕上,来自多个观测站传回的雷达数据。
在屏幕上,代表小米1号卫星的绿点,和一堆观测到的卫星碎片迎面撞上。
看到这一幕,他心都凉了。
控制中心对卫星的控制是实时的,也就几毫秒的延迟,对人类而言,这点延迟几乎没有感觉。
但是,那是在几百公里的高空。
在人看到雷达画面,再从控制台发出指令,这个时间再快也要两三秒钟。
两三秒的功夫,太空中的卫星已经跑出去十几公里,几秒钟前还在十几公里外的碎片,在指令发出时,估计已经撞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