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的结果,但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市面上真正能赚钱的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要么是ost,要么就是短视频热门配乐。
而且……
许多时候,一首新歌出来,内行人觉得非常好听,能打,但往往是叫好不叫座,除了粉丝之外,少有人问津。
可是有一个人的歌成为了例外,做到了口碑、销量双丰收,甚至重新定义了“流量”二字在娱乐圈的含义。
这个人便是姜戈,自出世到今天,每一首歌都是从更纯粹的音乐本身出发,吸粉无数,好评无数。
“怎么可能有人能够掌控听众的喜好?”封逸伦望着网易云音乐排行榜和微博打歌榜,发出了一条怎么都想不通的疑问。
“这……”汪城不想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可一开口,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去说。
一方面,华语歌坛的内容生产在总量上快速膨胀,另一方面,观众的屏幕时间被激烈争夺,个性被充分释放,口味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
单一的作品,一时的热度和点击率,无法让获得持续、长效、稳定的成绩,只有满足听众的需求,歌手和词曲人才能有机会在亚文化、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之间找到共鸣点,成为常胜将军。
也就是说,如果能把观众的喜好摸透了,等于是发的歌都能火。
“有节目在保温,这些歌的热度很难降下来。”封逸伦咬着牙,做了一个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决定,道:“新歌只能延后了。”
汪城点了点头,道:“避其锋芒是对的,那节目一共八期,两个月后恰好是五一,流量会高许多。”
封逸伦吐槽道:“搞综艺就搞综艺,唱什么歌嘛!”
汪城以客观的眼光分析道:“如果不唱歌,他们这档综艺会少50%的吸引力,别说去跟《极挑》扳手腕了,就连收视率破%都成问题。”
封逸伦眯起眼睛,问道:“你觉得《极挑》能赢吗?”
汪城摇摇头,回道:“难说,两家卫视网络直播间的人数是差不多的,得看电视那边的数据谁更好。”
——————
“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市场给予的反馈没那快,姜戈的作品除外”,这是娱乐圈今年流行起来的一句话。
以往,上映一部电影,开播一部电视剧,发布一首歌曲,口碑和成绩出来最快也要等到第二天才知道。
但是,姜戈的作品,口碑和成绩几乎三五个小时就已经明朗了。
网络上各个平台,不管是热度,还是话题度,《光阴的故事》都要好于《极挑》。